细菌性疾病及防治

细菌性疾病在对虾养殖中最为常见,而且是危害较大的一类疾病。与病毒病不同,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可以进行人工培养,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都可以看到,用化学药物可以进行防治。细菌从形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即细胞核没有核膜和核仁,没有固定的形态,仅是含有DNA的核物质。所有细菌可分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红色)和革兰氏染色阳性(紫色)两大类。大多数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为条件致病菌,平时生活在水体中、底泥中或健康的虾体上,在虾体受伤或环境条件恶化时,就可能大规模繁殖,进而侵入对虾体内并引发细菌性疾病。

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

1、红腿病或细菌性红体病

【病原】由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和鳗弧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症是附肢变红色,特别是尾扇、游泳足和第2触角呈红色,乃至全身变红或出现断须现象,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病虾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

细菌性疾病及防治

2、烂鳃、黑鳃、灰鳃病

基本贯穿于养殖周期,具有发病面积小、死亡率小的特点。

【病原】该病为恶劣环境诱发产生,病原主要是细菌、寄生虫或丝状藻类感染所致,养殖环境改良、病原抑制后,病变可控制性较强。

细菌性疾病及防治

【症状】病虾鳃丝呈灰/黑色,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严重时对虾的整个鳃部都变黑/灰,糜烂和坏死,并完全失去正常组织的弹性。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有的鳃丝在溃烂组织与未溃烂组织的交界处形成一条黑褐色的分界线。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特别在池水中溶氧不足时,病虾迅速死亡。

细菌性疾病及防治

3、烂眼病

【病原】由非01型霍乱弧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虾行动迟缓,常潜伏不动,眼球首先肿胀,由黑色变成褐色,进而溃烂脱落,有的只剩下眼柄,病虾漂浮于水面翻滚。

细菌性疾病及防治

4、褐斑病(甲壳溃疡病)

【病原】由弧菌属、气单胞菌属、螺旋菌属和黄杆菌属的细菌寄生感染引起。

【症状】病虾体表甲壳和附肢上有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状溃疡,斑点的边缘较浅,中间颜色深,溃疡边缘呈白色,溃疡的中央凹陷,严重时可侵蚀至甲壳下的组织;病情严重时迅速扩大成黑斑,然后陆续死亡。

细菌性疾病及防治

5、烂尾病

【病原】由几丁质分解细菌及其他细菌感染引起。

【症状】类似于褐斑病,起因于环境因素,如放养密度过高、水质不良、用药过量和底质老化等过度刺激,引起池虾碰撞受伤或在蜕壳时尾部受伤,遭受几丁质分解细菌及其他细菌的二次感染,使尾部呈现黑斑及红肿溃烂,尾扇破、断裂。

细菌性疾病及防治

6、肠炎病

【病原】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虾游动缓慢,体质弱,消化道呈红色,有的胃部呈血红色,肠胃空,有液体或黄色脓状物,中肠变红且肿胀,直肠部分外观混浊,界限不清。

细菌性疾病及防治

二、常见的细菌病防治措施

1、虾池在放养前彻底清塘,进水后使用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2、养殖全程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制剂,适时使用光合细菌和乳酸菌,降解养殖代谢产物,维持好藻相和菌相,营造良好养殖环境,同时使有益菌成为优势菌群,抑制弧菌和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的生长。

3、养殖全程少换水,减少外源污染和病害交叉感染,减少养殖环境的波动对对虾造成应激反应;有淡水源的尽可能添加淡水,既能减少对虾病害,又可促进对虾蜕皮生长。

4、在对虾发病的高危险季节,妥善泼洒二氧化氯等水体消毒剂。配合投喂大蒜及中草药制剂,每天2次,连用3天为一疗程,每15天重复一疗程。

上一篇:对虾病毒病发病初期确诊后的治疗...
下一篇:商品蛋鸡产蛋期的环境管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