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山东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官网!
山东益海生物
公司地址:山东泰安岱岳新兴产业园
招聘电话:13053801315
电 话:0538-8503323
传 真:0538-6135021
网 址:www.yihai.net.cn
发展国家饲料企业的竞争,经过早期的天时(容易出现投机)、人力(大规模的市场营销)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了现在的产品(功能特殊化的产品)和文化(企业的内核)竞争阶段。企业间合并和重组成为一时的主流,而近半年的长期猪禽市场低迷,更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日益激烈的竞争使饲料企业利润的逐渐降低,多人工运作的弊处开始凸现,产品质量的优势逐渐变的重要,业界著名的双胞胎、大头鱼现象就是证明。
秋季仔猪腹泻是本时期内饲料厂投诉的焦点。腹泻的影响因素包括环疾病、管理和营养等几个方面。本文重点谈一下管理和饲料方面的因素,从配方制作的思路出发,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启迪。
1 管理
1.1昼夜温差变化
秋冬季节易发腹泻,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昼夜温差大。尤其水泥地面使仔猪腹部受凉,诱发胃肠道蠕动加快以至痉挛,引起腹泻。舍内昼夜温差超过10度时,腹泻率升高25-30%,湿度高的环境会明显增加腹泻数。木地板、地温保暖不失为对抗温差巨变的良策。小规模饲养必要时也可以考虑烧火炕。
1.2采食过度或不足
秋冬季节气温变低,为了维持体温,仔猪会本能的加大采食量,提高体增热保持体温。由于胃肠道消化酶分泌有限,胃肠道容积限制,有大量未经消化的饲料直接进入肠道后段继续发酵,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导致仔猪发生吸收不良性腹泻。而刚断奶的仔猪,由于受断奶应激的影响,有的仔猪会拒食,饥饿造成小肠绒毛的退化和上皮细胞渗透性的变化(饥饿动物体内黏膜溶解细菌增生至少是上皮细胞渗透性变化的一个原因),小肠绒毛的萎缩会诱导上皮细胞的快速生长,上皮细胞对类似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等易附着病原菌很敏感,引起饥饿性腹泻。
1.3 母猪的影响
由于受前期价格低迷和无名高热的影响,使母猪本身体质衰弱,影响仔猪出生体质,很容易发生腹泻。另外母猪体质下降,影响到乳汁质量,对今年乳仔猪腹泻也有不小的影响。
1.4 断奶前补饲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胃肠黏膜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通过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抗原物质。另一方面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在6—8周龄前很低,在采食饲料时,饲料中的抗原物质(包括植物性蛋白质)通常可激发仔猪系统的免疫反应。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通常要经历一段过敏时期,即由饲料抗原引发的细胞介导超敏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导致小肠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进而引起功能变化而腹泻。中国传统的教槽料大量使用动物性原料,缺乏植物性蛋白原料,没有对本身免疫系统的刺激,断奶后转换为玉米—豆粕型日粮,会引起腹泻。断奶仔猪在进食固体饲料或变换饲料后,一般3—5天出现腹泻,在无病原微生物的参与下,一个星期左右病情得以缓解。建议在断奶前每头至少补饲600g,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得到加强和健全,以适应断奶后采食饲料尤其是植物性饲料,建立对饲料粗蛋白的免疫耐受性,减少日粮抗原过敏反应。
2日粮
秋季是新原料的收获季节,包括新玉米、新大豆等。熟知新原料的利弊,对减少秋季仔猪腹泻很重要。
2.1 新玉米
新玉米水分大,而且由于主要产区在北方,收获时天气已冷,玉米的水分更大(一般在20-30%)。新玉米的成熟度不均匀,主要是由于同一果穗的顶部与基部授粉时间不同,致使顶部籽粒往往是不成熟的。
2.1.1 霉菌和霉菌毒素问题
霉菌和霉菌毒素引起腹泻。但霉菌和霉菌毒素问题在玉米中不是每年都发生。所以霉菌毒素引起的腹泻有偶然性。
2.1.2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是指在小肠中不被消化、但在大肠中可被大肠菌群发酵利用的淀粉,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直链淀粉就是抗性淀粉的一种。玉米籽粒中含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类型,普通玉米籽粒一般含有28%左右的直链淀粉和 78%的支链淀粉,高直链淀粉玉米的直支比例最高可达3:1。支链淀粉分子量比直链淀粉小得多,消化率高20%以上。而陈化玉米在水分降低的同时淀粉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更多的抗性淀粉。抗性淀粉的含量变化:新鲜的含量高,储存一段时间(2-3周)含量降低,此后逐步升高,储存越久含量越高。因此要考虑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水分高对采食量的影响似乎影响更大一些。而烘干干燥的新玉米,由于淀粉变性,直链淀粉增多,反而会影响消化率。
新玉米由于水分高,在饲料调质时添加蒸汽困难,制粒生产功耗高,生产率低, 饲料颗粒硬度差、粉化率高,调质效果更加不可靠。添加适量的小麦或次面粉可以得到改善, 小麦因富含面筋蛋白和可溶性纤维素,较易于吸收蒸汽而熟化,从而提高颗粒质量。
2.2 豆类制品
众所周知,未加工和简单加工的大豆(粕)对家畜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通常,这些生长抑制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致甲状腺肿因子,皂苷和植酸等等。蛋白酶抑制剂能特异性的直接针对胰岛素,又称为胰岛素抑制剂。植物血凝素(红细胞凝集素)是一种糖蛋白,它能和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含糖分子结合,损害小肠壁黏膜结构,从而表现它的毒性。而大豆中其他抗营养因子,如皂苷、单宁、植酸盐和难消化糖类,人们知道的相对较少。重要的是,这些抗营养因子不能通过热处理的方式使其失活。皂苷因在大豆粕中的含量低(约5%)还没有引起营养学家的注意,认为它的含量低不会对动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大豆/豆粕中的植酸盐,由于和矿物质盐的结合,降低动物对磷和其他矿物质的利用,并且因动物的排泄而增加了饲粮中磷和其他矿物质的浪费(Liao et al.,2002)。大豆/豆粕中含有不易消化α-半乳糖苷、β-甘露聚糖和β-半乳甘露聚糖等,这些糖类很难被动物体内酶消化,因而会增加小肠内容物渗透压和肠道排空速度,降低仔猪对养分的吸收,通过小肠进入大肠,未消化糖类被大肠中的微生物发酵造成细菌过度生长,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能量损失,并引起腹泻。前面提到的大豆引起的抗原性过敏反应,主要因素就是大豆蛋白、大豆球蛋白、β-聚球蛋白可引起猪的过敏反应。
针对上述特定抗营养因子,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
2.2.1加热熟化处理
胰岛素抑制因子和血红细胞凝集素对热不稳定,热加工处理大豆,使其变性可除去这两种抗营养因子。大豆经65%一70%的热乙醇(78℃)后,其抗原作用可大大降低。
对熟化指标的判断包括尿酶活性,但尿酶活性不是唯一的判断指标,因为尿酶活性对测定过度熟化的大豆或豆粕并不敏感。尿酶本身无营养意义,但它与抗胰蛋白酶的含量接近,而又遇热变性失活的程度与抗胰蛋白酶相似,因此,尿酶活性用来作为豆粕加热是否偏生的间接估测指标。抗胰蛋白酶和尿酶活性不仅受加热温度的影响,还受到加热时间及水分含量的影响,水分含量越低,抗胰蛋白酶和尿酶活性的破坏程度越小。一般来说,尿酶活性在0.05~0.4之间表示豆粕加热适度,若大于0.4表示偏生;尿酶活性没有负值,最低为0。
豆粕是否加热过度需要用另一个指标——蛋白溶解度来检验。在高压下过度加热对赖氨酸、胱氨酸的浓度以及消化率都有很大的负作用,对蛋氨酸和苏氨酸的影响不大。蛋白溶解度接近100%表示豆粕是生的,低于65%表示加热过度,通常可接受的蛋白溶解度范围为73%~85%。
尿酶活性是鉴定豆粕加热是否不足以及对其中所含抗营养因子破坏程度的一个指标,由于它没有负值,所以对加热过度的豆粕意义不大:而蛋白溶解度可以区别加热过度的严重程度,同时也可以鉴别生大豆或加热不足的豆粕,但不够灵敏。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对这两个指标都要测定。
2.2.2 水解处理
大豆水解处理后,大豆蛋白的分子量显著下降。通过PH值的调整,沉淀蛋白质,从而将可溶性寡糖、皂苷和植酸盐除去。得到的产品,就是大豆分离蛋白。如果用热酒精溶出可溶性寡糖、皂苷和植酸盐,得到的产品是大豆浓缩蛋白。
2.2.3 发酵处理
发酵豆粕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发酵低值豆粕,去除多种抗营养因子,同时产生微生物蛋白,丰富并平衡其中各种营养物质。发酵的细菌有酵母菌、霉菌和细菌,可以采用固态、复合、联合、混菌和多菌等方式发酵。发酵产品中的蛋白质,一部分来自可消化大豆,另一部分来自微生物蛋白。由于菌种不同,某些发酵豆粕会携带菌体自身发酵产生的抗原蛋白,使用中应该注意。